【走近名医】李倩—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职业病专业学科带头人
2023-10-11 14:40社会事业部
名医风采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二部(职业病科)副主任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职业病专业学科带头人
白银市优秀医师省级“抗疫先进个人”
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
甘肃省第十四次省党代表
获甘肃省“心肺复苏技能大赛”个人二等奖、“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技能大赛”个人三等奖等荣誉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会会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介入微创呼吸分会委员
甘肃省老年医学会睡眠医学分会委员
甘肃省第一届小细胞肺癌抗癌协会委员
甘肃省中西医抗癌协会委员
擅长领域
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工作,擅长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恶性肿瘤、肺间质疾病、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职业性相关疾病如:职业性尘肺病、职业性噪声聋、职业性中毒等疾病诊治。
“今年6月,我牵头的第一个重要课题《基于TNF-α/NLRP3/Capase-1/IL-1β通路探讨尘肺肺间质纤维化在细胞焦亡中的作用机制及玉屏风散的干预效应》,被作为甘肃省自然基金课题批下来了。这个课题2020年开始筹划,2021年写初稿,去年投标,今年顺利通过,现在已经进入了实验阶段。这个成果如果可以投入临床,将有效控制尘肺病的病情恶化速度,延长患者生命的长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李倩介绍起这个意义重大的课题,眼神里充满期待。
白银市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尘肺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且尘肺病对患者本身、家庭以及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和生活负担,李倩主持的这个课题将对这个社会现象产生重大意义。
二十年职业生涯,李倩从一个懵懂的大学生,成为业务精尖的技术骨干,今天的科室带头人,她在无数的日日夜夜里,苦学专业,勤于临床,服务病患,用一颗仁爱之心抚慰患者,用汗水与青春演绎了一场蝶变。
李倩的从医路,源于最初的亲情。在她还是个孩子时,母亲有一位好姐妹,因为癌症医治无效去世了,当时她们一家人久久走不出悲伤的阴影,李倩更是在无数个想起她的时刻心如刀绞。那时候李倩就下定决心将来要当一名医生,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
“我觉得女子本弱,从医则刚......”李倩圆润的脸庞上镶嵌着一双爱笑的眼睛。从医,给了她刚强。李倩回忆说,她从小就特别胆小,踩到小虫子都吓个半死。上医学院后,有一节课程是解剖牛蛙,因为胆怯整个小组没有一个人动手。眼看着时间流逝,她终于忍着恐惧,带头开始解剖,整个过程很成功的完成了。可出了实验室她因为恐惧和紧张晚饭都没吃,发高烧大病了一场,但从那时开始,她慢慢逼自己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进步。
2002年,李倩从学校毕业分配到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始了自己的从医生涯。在李倩的意识里医生,是一份必须心怀大爱的职业,医术必须与医德同在。
在谈到自己对病人的认真、耐心和爱时,李倩激动地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她职业生涯的领路人----当时的呼吸科主任达春和。她说当时她刚上班,跟着达主任开始干工作。达主任是一个特别敬业的医生,也是一个特别有责任心的老师,对新来的医生,很多工作他都是手把手地教。从作为一个医生的必备素质,诊断思维上,达主任都给了她最初的灵感。他始终教导说,所有的病,有因才有果,这使得李倩在后来的行医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李倩说她是幸运的,这么多年的成长道路上她遇到了一个又一个贵人。2017年她转到呼吸二部开始从事职业病专业,虽然这与她之前从事的呼吸专业有很多相似处,但仍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她去突破,正在她一筹莫展之时,职业病首席专家孙德兴雪中送炭,手把手教授她如何做好职业病诊治工作,并多次帮她解决了遇到的难题,使她迅速成为职业病的行家里手。
李倩经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和她的交流中,她一直在感恩,感恩师傅的悉心传授,感恩领导的全力培养,感恩同事的无私帮助,也感恩患者和家属的真心理解和支持。也正是深深的感恩之心使李倩更加懂得了医者仁心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所有付出爱的地方,都会有感恩的花朵绽放。每一位病人的康复都成了李倩最大的幸福。
她的科室有一位病人,脾气不太好,经常与医护人员发生矛盾,最后直接生气拒绝治疗要回家。她得知消息后立即去给患者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手把手教会患者做呼吸操,那位患者很受感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很快便康复了。
还有一件事让她念念不忘,“那位患者临终前两天没吃东西,他的儿女心里痛苦万分,想让老人吃点东西,可谁喂他都不吃。最后打电话叫我过去看,说老人在医院时最听我的话,想让我帮他们完成一下心愿。”李倩回忆说,她二话不说赶到老人家里,当她把蛋花汤送到老人嘴边时,一直不进食的老人竟一下喝了好几口,那是老人吃下的最后的饭。老人的儿女一直特别感激,从那以后再也不叫她李大夫而以姐妹相称。
李倩老说精湛的医术是医生的必备,仁厚的爱心是医生的必需,她和风细雨地呵护患者,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分忧解难。
李倩常常安慰患者家属:“不要着急,我们比你们更着急,医生一定会全力以赴的。”就是这句平常普通却充满温度的话,给了无数患者家属温暖和信任。她总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换位思考,所以任何情况下,我都理解患者以及家属的语言和行为。
对患者,李倩如水一样温柔,而对专业,她像山一样坚定,严谨专一。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医学生,到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再到成长为一名科室主任,李倩一步一个脚印,先把自己的基础打好,然后让患者如沐春风,再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和感染科室的医护人员,最终在自己的领域撑起一片蓝天。
无论什么时候见到李倩,她柔声细语,温暖的笑容,都给人春风拂面的感觉。而实际工作中,她做得更好,更接地气。
“我今天讲的这个故事,可能有些让人伤感,但那一幕幕,在我的脑海里却总是挥之不去:
——破旧低矮的房屋,病榻上被脑中风偏瘫折磨得几乎脱形的老大爷,一旁躺着的,是一个顶着令人不忍直视水肿的大脑袋、痛苦呻吟着的他的孙子,照顾他们的,是那个还能拖着一双因静脉曲张溃破的双脚蹒跚而行的老奶奶,她也便成了那间简陋小屋中相对其他人而言的‘健康人’了....”
这是李倩在扶贫汇报会上的一段开场,这是她参加景泰县上沙窝镇健康扶贫时,看到的真实一幕。在健康扶贫的路上,李倩积极参与,热情付出。每一次健康扶贫都是一场艰苦的长途跋涉,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李倩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争先恐后参加,因为她深知道路颠簸、饮食简单(交通不便、饮食)与患者的痛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减轻患者的病痛就是最大的幸福。
为了患者的健康,李倩默默承受了很多。过去的三年,她自始至终坚守在一线。往往是刚刚结束长时间的工作,但看到医院人手十分紧张,只休息了半天便主动上岗,并一直在值班点工作。她每天都被病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从早忙到晚。有一天她感觉不适,一测体温高烧到39度了,可她依然瞒着家人坚持工作,直到一口血痰才让她意识到有问题,去检查时已经肺炎双肺感染了。这种情况下她依旧瞒着家人,一边输液一边给患者看病。家人后来知道了对她抱怨不已,但她无法改变一个医者的初心,何况她早已是出名的拼命三郎。还有一次,她早晨起床突然一阵头晕,倒在地上,这是过度疲劳的典型症状,就在这种情况下她依旧让丈夫送她去医院,做了简单治疗后,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过去的几年,李倩一直冲锋在前,作为首批进驻集中诊治点并负责管理工作的人员,她克服了一切困难,恪尽职守,和其他队员出色完成了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并获得省级颁发的荣誉,而这个荣誉只是她众多荣誉中的一个。她还是白银市优秀医师、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并作为白银市医疗系统党员代表参加省第十四次党代会。
有一次,李倩参加了一个针对缓解危重症患者感染和恶化风险的线上交流会,这场会议由她主持。通过交流学习国际医院实际有用的经验,李倩深受启发。她明白只有立足一线开展救治是不够的,还必须目光长远搞好科研,才能转化到临床为更多人服务,而坚持科研也一直是她的不懈追求。“以前,我一直觉得做课题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所以其实是有点胆怯的,直到后来主管课题的院长,不断鼓励和分析,才慢慢打消了我的疑虑。关于尘肺病的这个主题,我一直在思考,并不是有了课题才思考的,所以确定要做课题后,就认真捋了一下思路,决定做它。”李倩是一个在专业上从不懈怠的人,攻克一个问题马上就开始另一个。今年6月,作为甘肃省自然基金课题被批,她激动地介绍着课题的情况,说实验时间是今年7月到2025年6月,现在已经进入了小鼠造模阶段,团队的小伙伴都特别认真。如果实验成功,将会造福无数尘肺病患者,在她心里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
自古忠孝难两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事业家庭很难同时兼顾,所以对家中父母、儿女,李倩的爱里掺杂了浓浓的歉意与内疚。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李倩说,有一次大清早她正在给患者看病,门诊的同事突然打电话说父亲生病来办住院。她急忙跑到门诊,一看的确是母亲搀扶着父亲在挂号,看到年迈父母身影的一瞬间,她的眼泪夺眶而出。母亲看她来了着急解释说父亲突然头晕心跳,看她太忙,不忍心打扰就自己来了。当要填写子女联系方式时,门诊的同事才给她打的电话,母亲还一再说没事,让她去看病人,他们就自己办好了,可一查父亲竟然是急性心梗,需要立即做手术......提起这些,李倩哽咽地说不出话来。她默默地自言自语道,父母年纪大了,生怕给我添麻烦,小事从来不给我打电话。虽然在同一个城市里生活,我一周能去看父母一次都已经是很频繁了。每次看我回家去,母亲兴奋的像个孩子,嘘寒问暖兴致勃勃地准备好饭菜,有时还没坐稳就接到急诊电话又赶去工作......每次母亲边送我边唠叨着:一桌子菜又没吃一口就走了,忙完了一定要记得吃饭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看着自己的父母一天天老去,走路也颤颤巍巍,她时常把患者当成了自己的父母,总想着多尽一些心就少一些内疚。
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心头肉。李倩回忆,儿子才几岁的时候,她为了抢救一个栓塞病人三天没回家,儿子抱着她的照片哭着说想妈妈了,老公打电话过来问什么时候回来,告诉他孩子抱着照片哭得睡着了。结婚十几年来,为了工作忙忙碌碌,陪家人的时间太少,李倩总是觉得欠着丈夫的,欠着孩子的,她感恩地说:“就是因为我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和这样一个理解和支持我的老公,所以我才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安心工作、全心全意去付出!”
医者仁心。李倩用二十年时间诠释了这四个字,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治愈了一批批患者,每天迎来一张张痛苦的面容,送走一个个健康的身影,在这条治病救人的路上,她会继续勇往直前,初心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