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医】张海峰——甘肃省陇原人才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中心二部主任
2023-07-13 15:39社会事业部
名医风采
三级主任医师 副教授
心血管中心二部主任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专业学科带头人
甘肃省“陇原人才”
甘肃省优秀医师
白银市优秀医师
甘肃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介入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甘肃省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分会常务委员
甘肃省康复医学会心脏康复分会常务委员
甘肃省老年医学学会委员
甘肃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
白银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
白银市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专科联盟主席
擅长领域
先后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坦帕综合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以及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进修学习。从事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工作20余年,擅长各类心血管疾病诊治,尤其对于心血管介入治疗有较深的造诣。
心血管医生张海峰:不断超越自我,永远忠于患者
刚上班时,我第一个月工资发了300多,拿到工资我就迫不及待去兰州买了一大摞书,都是心血管方面的,当月工资还没够花。我清楚的记得当时一个人搬不动,打电话让家人来接的。那时候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太多了,必须全力以赴去学习......自此,青春年华,喜怒哀乐全部留在了这条路上。
一个人的成长,自驱力一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对于张海峰而言,不是刚毕业时,也不是需要职称时,而是时时刻刻,他都让自己保持着一个积极上进的学习状态,在专业领域不断摘取一个又一个丰硕果实。尤其在带团队时,他永远以身作则,朝着真理的方向,让自己先活成榜样,然后才能把队伍带成救死扶伤战线上那束最亮的光。
近年来,他相继被评为“白银市优秀医师”,“甘肃省优秀医师”,带领科室团队获得“白银市优秀医师团队”称号,所在心血管科现为“白银市重点专科”、“甘肃省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一位心血管医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张海峰是一位青年才俊,如果要概括和他交流的感受,汪峰的《怒放的生命》再合适不过。外表稳重却不乏阳光,说话严谨却不失热情,个性低调却坚定自信。
之所以在这里用“硬实力”和“软实力”这样的表述,是因为这两者在张海峰的事业生涯里同样重要。这里的“硬实力”是指专业技术,“软实力”指人文情怀,就是这两方面,成就了今天优秀的张海峰。
我刚大学时并没有那么喜欢医学,大三的时候,发现心血管专业很有意思,而且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会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病情相对比较复杂,好多患者也是命悬一线,救治一名患者自己觉得很有人生价值,后来就越来越喜欢这个学科,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张海峰骨子里是一个注重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人,这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再无能的医生,也想把患者的病治好。在看病这件事上,患者和医生的内心期待永远是无比统一的。然而对于上进的张海峰来说,这件事就更甚一些。2001年,刚踏入工作岗位的他,坚定不移地把提高专业技术放在第一位,他买了大量的书籍恶补专业知识,跟着师父学习实操方法,自己在临床认真实践积累,生活的80%的精力都放在了专业领域的学习成长上。
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2008年,他成为了主治医师。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从医之路。这8年时间,奠定了他坚实的专业基础,磨练了淡定的处事风格,培养了深厚的人文情怀。“我在专业技术领域第一次获得动力,是2008年省上一次年会的汇报发言,我负责一个病例的汇报,参会的有很多专家,上台前特别紧张,害怕自己讲不好,结果讲完后,省上的专家对我的汇报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治疗措施进行了肯定,这件事对我的激励特别大,因为那时候总觉得我们是小医院的医生,专家们都特别厉害,甚至可望而不可及的,没想到专家们对我的汇报会那么认真仔细地倾听并予以肯定”张海峰在这次汇报中获得的鼓舞,如同一个运动员获得了冠军教练的指导和认可,他瞬间觉得高峰也可攀登,只要足够努力。
从此,张海峰对专业的追逐不仅限于精益求精,信心十足地寻求更高的发展进步,还向行业尖端技术看齐。2009年,张海峰被安排去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学习一年。那一年里,他每天长时间地坚持学习实践,见识了很多比较少见的临床病例,参与了大量的手术,为自己的专业打下了足够扎实的基础。
当时我的师父是全国特别权威的心血管专家,快50岁了,每天依然穿着厚重的铅衣做七、八个小时的手术,一直兢兢业业,所以我们更加没有理由不去拼命学习,我那时候每天晚上休息都12点以后了。我一直守在导管室,一有机会就上手术,生怕排不上队,一年参与了差不多2000台手术,介入手术简单一点的基本是半小时就可以结束。
张海峰牢牢抓住了每一个可以学习提升的机会,一刻不曾放松。这一年的学习,让他在专业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他的第二次专业技术飞跃,得益于2015年兰大一院的进修学习。
心血管病大多比较复杂,对医生的医术要求也相应比较高。当时,冠脉复杂病变的治疗是一项高端技术,术中有可能出现冠脉闭塞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所以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很多时候是请专家来做。张海峰通过兰大一院的进修学习,掌握了关键技术和足够的临床经验,回来后在本院可以独立完成部分冠脉复杂病变的手术,也让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科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尤其近年来国内对于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很多以前需要外科开胸手术才能解决的疾病现在通过心血管介入封堵等技术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且创伤小,大部分患者第二天就可以下地活动”,因此近期再次赴兰大一院针对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技术进行短期学习,进一步提升了他的诊疗水平。
张海峰一直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医术的确很重要,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特别重要,没有好的沟通和和关怀,再好的医术治疗效果都会打折,因为沟通是看病的第一步。这,就是他的“软实力”。
说到和患者的有效沟通,是刚上班时的一件事让我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有一位老人因为心衰入院,是我接诊的,给他办理好了手续,仔细了解了他的病情,老人正常住院后,我每天只要有空都去和老人唠嗑,家长里短什么都聊,老人把我当成了朋友,也什么都告诉我,顺理成章我也就了解了很多他的生活环境,平时的习惯,诊疗方案肯定更加有效,老人也对我产生了很强的信任感,出院后也是每次来复查都要找我。
张海峰说,当时老人到他师父那夸他,师父多次也当大家面表扬他,这样的案例多了,有时候父母出去就会遇到他的患者,大家都对他有好多好评,父母也觉得很荣耀,他自己也很受鼓舞,作为一名医生,患者和社会的认可,是比任何物质都珍贵的财富。
这时候的张海峰,获得了深深的职业荣誉感。他始终认为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从来不亚于医术,并且有时候很多病其实很无奈,但是如果做到足够的关怀,就可以更好的缓解甚至延缓患者疾病的发展,好的沟通,是一场疾病被治愈的关键。他说,其实沟通没有公式,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就可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只要和患者达成愉快的共识就是好的。
近年来,他主持市级科研项目“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左卡尼汀对冠心病患者介入诊疗后造影剂肾病的影响”两项,均获得白银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中国循环杂志》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作为第一作者正式出版专著1部。
一个科室就是一支生命守卫“战队”
急诊来了一位57岁的患者,因“突发胸痛1小时5分钟,伴意识丧失42分钟”于2023年1月30日 20时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就诊。患者到院时,意识丧失,自主呼吸微弱,反复室颤,共行心脏电除颤10余次,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入院时病情重,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生命体征不平稳,遂收住重症医学科并给予冠状动脉溶栓治疗及对症治疗。重症医学科及心血管科团队多学科会诊(MDT)后,决定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支持下迅速为该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冠脉(前降支)95%狭窄,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后,遂于冠脉狭窄处植入支架一枚,术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并于术后第6天撤机转入心血管科,10余天后痊愈出院,截止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张海峰讲述的这个救治过程,就是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的一个急救案例,而心血管科作为胸痛中心的核心科室,张海峰和他的团队几乎是全程参与,团队协作,共同战斗,把一个个胸痛患者从死神的身旁夺回来。
在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的运行过程中,心血管科医护人员之间的协作如行云流水,张海峰对于团队的培养也有自己独到的风格。“在团队培养方面,我引导他们有独立之思想,探索之精神,具体一点就是,我从来不固化他们的思维,遇到病例和问题我会先让他们自己按照症状和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再用结果去验证自己的判断,最后我们一起制定诊疗方案,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从来不告诉他们哪种症状一定是哪种病,要用什么固定的方法去治疗,我始终引导他们遇到任何问题多想一步,向前探索,要有多元化思维”,张海峰说,医疗过程中的部分方法和思维来源于经验,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会不同,所以看病一定要有自己的专业判断,而不是套公式,因此他对团队小伙伴的要求也从来不是唯他的结论是从,而是用百花齐放的态度去激发和挖掘新人的专业潜力。
有一次,胸痛中心来了一位胸痛患者,科室医生第一反应是心脏的问题,张海峰绝不会马上用自己的经验判断否定,给他一个答案,而是让这位医生继续寻找证据验证,结果最后发现患者是肺栓塞。在这个过程中,这位医生经过了一个验证学习的过程,自然记忆犹新,如果实在遇到问题,张海峰会及时出现指导。
一个好老师就是一所好学校,张海峰就是心血管科的一位好老师,他会努力给到新人成长的根本心法。在学习方面,他也是想尽办法给大家创造更好的机会,平时只要有空,他都会组织科室进行病例讨论,每个人要在进行病例汇报、交流之前自己先经过仔细研究学习。他还给科室成员积极争取外部交流培训的机会。他坚信,这些学习过程比让他们自己从书本学习会有效很多。
心血管科的医护人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茁壮成长的。提及团队文化,张海峰很笃定地说:“我始终告诉我的小伙伴,我们永远是一个集体,所以一定要互助和谐,有问题一起面对,有困难一起克服,如果有任何医患矛盾,我永远会第一个冲在前面保护他们不轻易受挫,久而久之,大家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工作氛围”。
心血管疾病目前为我国慢性疾病之首,患者数已高达2.9亿,每5个成人中有1人患有心血管病,每年约350万人因罹患心血管疾病而死亡,平均每10秒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而目前患病率还在持续上升阶段,死亡率也是居高不下。“胸痛中心”的建立就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和影像学科等)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9年成为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以来,每年收治胸痛患者数百例,仅因急性心肌梗死接受急诊介入手术患者2020年274例;2021年229例;2022年248例;2023年截止目前139例。心血管中心胸痛救治团队做到24小时×7天全天候待命,为胸痛患者的急诊救治争分夺秒,充分体现“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理念。医院作为白银市胸痛联盟理事长单位,大力推进全市胸痛中心建设工作,目前全市已建成标准版胸痛中心3家,基层版胸痛中心5家,胸痛救治单元25家,可更好地为白银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一项新技术给心脏疾病患者一片“新天地”
这件事源于2018年,我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坦帕综合医院进修期间,发现美国医疗对康复医学领域特别重视,他们用合理的运动以及康复设备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血运循环,促进患者尽早地恢复至最佳状态,更好地回归社会和家庭。我当时就决定回国后争取能够在本院开展心脏康复技术,让我们自己的患者受益。
张海峰2019年回国后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与团队顺利而快速地将康复业务进行了宣传和推广,为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心脏康复技术,是指应用多学科、多技术共同协同,有目的地对心脏病患者进行干预,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和出院之后都有长期的连续性治疗,使患者尽早回归社会生活。“对大多数已患有器质性心脏病,比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患者,药物治疗以及必要的手术治疗是必不可少的,而非药物治疗方法,比如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心理调节等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都有必要进行心脏康复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用量,减少手术可能,提高生活质量。”张海峰介绍,心血管疾病多数是慢性疾病,需要终身治疗,心脏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能够让患者全面了解自己的疾病,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努力达到针对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全程关注,全面治疗。同时尽量减少患者对药物和手术的依赖,因为大部分患者经过心脏康复治疗,都可以提高综合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用量和手术治疗。
针对新技术的使用,张海峰把整个程序进行了梳理,首先是评估和诊断,即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确定心脏病程度和康复需求。接着医生和康复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有氧运动和阻力训练,用来提高心肺功能和身体力量。配合适合心脏患者的饮食方案,控制体重和血压等危险因素,同时医师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降压、降脂等药物。心脏康复过程中部分患者还需要心理干预,包括面对心脏疾病的心理应对和行为调整等方面,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适应健康生活方式。总而言之,医生都将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制定个性化的方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康复计划。目前,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可进行六分钟步行试验、心肺运动试验(CPET)、体外球囊反搏泵、运动平板、功率踏车、上下肢抗阻训练器械等心脏康复技术。
去年,有一位70多岁的女性患者,经过评估,医生建议她使用心脏康复技术会有助于恢复,刚开始患者觉得陌生,不接受建议,通过医护人员悉心介绍沟通,以及科室定期对于患者的健康宣教,老人准备试试效果。在进行了3次体外球囊反搏泵康复治疗后,老人家的胸闷、气短,还有乏力的症状改善了很多,后来她开始每天自己主动去配合心脏康复治疗,由于后面康复的患者较多,她每天早早去排队,还经常给身边的患者去介绍,这位老人家出院后至今状态良好,目前仍定期来医院复查。
自2019年开展心脏康复技术以来,已为数百名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了心脏康复治疗,六分钟步行试验上千例、运动心肺试验200余例、体外球囊反搏泵2000余人次,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并于2022年7月顺利通过中国心脏康复中心认证并正式挂牌。让广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目前常规诊治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远期预后,使得他们能够更早以及更好地回归日常生活状态。
在这片保卫生命的核心阵地,张海峰把对生命的敬畏,化作了对专业追求的永不停歇,对人生价值的坚定信仰,对社会责任的忠贞不渝。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带领团队探索进取,用心服务,把伟大的使命落实在每一次的救死扶伤具体行动中,为铜城患者创造了一片碧绿的健康新高地。